增壓機車已經不在是夢想,車廠逐一開發中。
2015年Kawasaki點爆了「強制增壓」的大門,市售的Ninja H2在機械增壓的輔助下,可榨出200hp/11000rpm、13.6kgm/10500rpm最大出力,但根據官方指出,這只是為了市售做的妥協,在台灣更是有個瘋狂車主,直接透過普利得更換將增壓值由原廠1.3bar提升至1.7bar,至於結果如何就請繼續看下去吧!!
文/蘇祺文 圖/顧宗濤
協力/FAST BIKE、奇司技研
Part.1 關於增壓摩托車的歷史
Part.2 日系車的增壓之路
Part.3 H2及H2R的諸元架構
Part.4 全台最狂H2 Tuning
Part.5 H2很難養嗎!?
Part.1 關於增壓摩托車的歷史
出你預料得更早
88歲都當阿公了
999.c.c能輸出多少動力?326hp的境界的確顛覆了這個世代,對於機車的看法,當很多人還在懷疑摩托車搭載增壓器是否妥當時,其實早在西元1929年,也就是距離現在88年前,BMW將機械增壓套件安裝在R37車型上,當時R37+機械增壓就已經有216.75km/h的最高末速的表現。
6年後(1935年)BMW再推出代號BMW 750 Kompressor,749c.c.水平對臥引擎搭配上機械增壓,最大動力已經上看100hp的水準,搭配上僅149kg車身重量,加速起來絲毫不輸孫子們,並且也寫下二輪機車254.046km/h世界的最高紀錄。
直到1937年在法蘭克福周邊的高速道路上,出現了一台長得像個水滴的奇怪二輪機車,沒有人知道它是誰,500c.c.的引擎與機械增壓的結合,108hp的出力以279.5km/h改寫最高末速紀錄,而這個紀錄更是長達14年之久。
記錄雖然是刷新了,不過受限於80多年前的科技,車體、輪胎、煞車到人身部品安全性都還無法確定可以長時間承受這種摧殘,幾次的賽事中也都紛紛發生機械故障,因此FIM最後終止了比賽中使用增壓二輪機車的參賽,也讓日後車輛的開發又回歸到了自然進氣,不過像是Kawasaki、Honda、Yamaha及Suzuki也還是分別在1980年代前後推出了強制增壓二輪機車。
Part.2 日系車的增壓之路
80年代的渦輪戰爭
Kawasaki最終勝出
伴隨著科技成長,這個世代的仿賽大型重機,就算是自然進氣依舊能達到每公升200hp出力,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時代,日本在80年代左右卻是有著相當大的波動,是為了追求動力還是一口氣,說真的小編無從去問起。不過大概可以確定的就是在70年代起,日本興起了渦輪增壓汽車的風潮,這風潮也間接的感染到二輪機車的方向,日系機車廠首度搭載強制增壓的就是今天的主角「Kawasaki」。
在1978年時Kawasaki替Z1施以渦輪增壓,並非單純為了動力訴求,而是為了透過這種方式讓Z1的銷量再度黑字,因此誕生了Kawasaki Z1 TC Turbo,不過很可惜Kawasaki不敢給該車任何保固,兩年的時間僅販售了500輛。
1982年本田也不甘示弱,利用CX500作為基礎打造出本田第一部增壓車CX500 Turbo,IHI渦輪機在1.3bar條件下,最大出力已經上看82hp(CX500 50hp) ,並且針對Z1 TC Turbo失敗的案例,傳動系統到避震器全數施以強化。
1983年Yamaha XJ 650 Seca Turbo正式亮相,排氣芭蕉採用兩合一的設計,來提升渦輪增壓的反應,使用上三菱重工的渦輪機,除了可將體積縮小外,0.53bar條件下就能榨出90hp的條件,由此可見其效率較IHI來得更棒。
Suzuki也在1983年推出XN85的渦輪仿賽,渦輪Lag相當嚴重,約5000rpm才開始有增壓感,85hp最大出力不算強勁,最高末速也來到206km/h,而說到最強的增壓機車,那就是1983-1985年推出的Kawasaki GPz 750 Turbo,0.72bar下可擁有112hp最大出力,零四加速更是寫下10.9秒(通過末速201km/h)的紀錄,34年後Kawasaki依舊在增壓機車領域無人能敵。
Part.3 H2及H2R的諸元架構
你以為這樣就緊繃了嗎!?
錯了!!這只是市售的妥協
強制增壓真的很有趣,破解封印隨即多30hp。
KIBS提升騎乘安全
鋼管車體降低不舒適感
高轉速/高輸出搭配上輕量化車體,將近1:1的馬力重量比帶來的致命加速力道,長久以來都是重機族無法自拔的主因,但是就在2016年,Kawasaki點爆了「強制增壓」的大門,搭載機械增壓的「Ninja H2R」及「Ninja H2」,最大326-200hp的出力規格,也還只是保險起見下的產物。
不過Kawasaki最早並沒有開發H2的打算,單純只是為了可以掛牌才勉強打造動力更小的H2,根據研發團隊指出H2R,最初期的動力是設定在400hp,以僅有216kg車重來說實在太危險,因此才縮減74hp成為現在我們熟知的326hp動力規格。
而很多人都一定會有「H2」改裝後是否能擁有「H2R」性能的疑問,其實兩者者引擎下半座是採用相同規格,H2R的精華則是上半座凸輪軸,與更高增壓值及ECU的不同,造就這126hp的差異,以日本來說H2馬力機上實測馬力僅198hp,不過好在H2 ECU目前已經破解,Tuner可透過重新的設定來提升動力,國外的實例來說提昇個30hp以上幾乎不是問題。
Kawasaki最常聽到的疑問就是,「鋼管車體骨架」看起來那麼細真的沒問題嗎?環抱式車架當然比較「硬」,但開過大馬力車的人都知道,只有Q才有辦法讓輪胎保有抓地力,H2及H2R也是如此,馬力重量比不到1來說,「鋼管車體骨架」的Q度才有辦法吸收多餘的震動,大量吸收過大的動力讓輪胎的循跡性不易被破壞,
制動系性能方面由Kawasaki研發的「KIBS」,是直接將Bosch的ABS系統做升級,透過更多的MAP搭載,及電子節氣門的優勢,煞車時電腦直接透過檔位、轉速、車速的判斷來釋放ABS的強度。
Part.4 全台最狂H2 Tuning
改到Kawsaki都不認得了
1.7bar最大淨馬力上看270hp
A-Tech全車碳纖維外觀,不同織法更顯層次感。
Moto GP套件流用
狂到一個不行!!
說真的市面上能見到改裝幅度如此之誇張的H2,不用說台灣,就連全亞洲大概也找不到第二輛了吧?大部分H2的車主對於目前這樣的設定都已經相當滿足才是。
這輛H2的車主卻是相當的反骨,因此找到了Fast Bike的駿哥來操刀,首先全車A-Tech碳纖維外觀想不注意也難,全車採用「開織」與「綾織」兩種編織法而成,「開織」最主要較傳統的「綾織」更輕,並且提升30%的強度,因此車主在車頭及車尾部分採用全新的A-Tech「開織」編成,並且在其餘副車架、後搖臂護蓋等位置保留傳統「綾織」編成,因此車輛外觀看起來可看到更有層次感的線條,完全沒有過去單一編成看起來較暗沉的感覺。
足下部分更是看的小編口水直流,Ohlins FGR200外掛氮氣瓶前叉+ TTX36 GP後避震提供車主更Q的路感,而煞車系統更是相當詭異,不知從何流出的Moto GP廠隊卡鉗及煞車總泵全都出現在這輛H2上。
動力部分更是讓人著迷,除了已經將原廠封印解除還不夠,Fast Bike駿哥則是透過CNC四喉進氣口,搭配美國加大增壓普利套件,一舉將增壓值由1.3bar提升到1.7bar,為了搭配上更高的增壓值,排氣系統當然不能馬虎,AR訂別訂製的鎳鉻合金頭中尾段完全直通化,並且搭配PC5+MAP選擇開關重新撰寫供油,在馬力機上做出將270hp(淨)的出力,不過由於機械增壓的出力太靈敏,對於這輛馬力重量比不到1的H2來說太過狂暴,為了確保車輛整體的耐用度,Fast Bike駿哥則是透過空燃比的下修,將動力修正到250hp(淨)左右。
增壓機車真的迷思
現役車主告訴你吧
一般定期保養即可,唯獨橡膠類需要注意。
原廠出力規格差異不大
定期保養皆可
這次為了能夠更了解機械增壓設計的Ninja H2,特別請來台崎經銷商之一的「奇司技研」協力,其實負責人東波先生,自己就是H2的車主,今天又另外請來一位住在新竹的車主,自從2016年購入至今,累積里程更是已經高達45000公里以上,他的經驗絕對可以解開對於Ninja H2抱持疑慮的人。
我們先用單純的數據來看看Ninja H2,公升等級透過機械增壓達到200hp/11000rpm、13.6kgm/10500rpm的出力,如果以相同市售公升級動力最大BMW S1000RR的199hp/13000rpm、11.53kgm/10500rpm來比照,其實動力與扭力的數據都相差不遠,不過Ninja H2的特色在於達到峰值扭力前,拜機械增壓所賜可擁有更飽滿的加速扭力,而這也就是騎乘過的人無法忘懷的重點。
首先看到機油類,Ninja H2建議使用15W-50機油番號,雖然看起來有點黏,不過針對台灣氣候,及Ninja H2原廠並沒有中冷卻器,所以難免燃燒室的溫度會偏高,因此原廠建議每3000公里更換機油,這一點與一般的仿賽沒太大差異,只是透過較高番號來保護引擎而已。
強制進氣溫度高
大保養需注意膠類
有概念的讀者一定知道,強制壓縮後的氣體,因為被緊密結合,容易造成摩擦產生高溫,這也就是為什麼增壓車需要中冷卻器的理由,不過由於原廠認為Ninja H2使用環境都在中高速區域,因此並未搭載中冷器,2萬公里大保養時需要注意的部分,除了一般的油水更換外,集氣箱周邊的橡膠環,則是會因為高溫導致彈性下降,這個部分原廠強烈建議每2萬更換,以確保氣室內的氣密性保持最佳狀態,才不會有增壓不足的問題。
而另一個像橡膠類需要注意的部分就是輪胎,因為扭力很直接的關係,一般的性能胎磨耗速度,大約會較自然進氣車少個500-80公里使用里程,加上速度累積相當迅速,車主自然就會習慣高速騎乘,所以輪胎的磨耗及輪胎的選擇也是Ninja H2一個比較重要的部分。